【電大教學故事】“課外”的收獲

    發(fā)布人:趙老師 訪問量: 發(fā)布日期:2016-05-22 10:09:34

    歲月匆匆,時間從指縫中悄然溜走;芳華易逝,步入開放教育大門已近五年。五年前作為職場新人從華中師大進入武漢國家開放大學,不經意間完成了從學生到教師的角色轉變,然而這轉變并非華麗轉身,過程也不是一帆風順。翻開厚厚的工作筆記本,打開塵封許久的記憶,拼命搜索過往教學中的點點滴滴,才知道所謂精彩動人的故事,畢竟如晨星寥寥,太多的是平凡中的動人、恬淡中的美好。

    還記得,第一次作為職場菜鳥和不速之客到斯怡老師班上聽課,看她在講臺上慷慨激昂、指點江山,覺得真是“醉了”,這醉中有欣賞、有羨慕、有學習成長、有見賢思齊。曾記否,第一次組織市校老師到新洲參加畢業(yè)論文答辯,從確定時間、聯(lián)系老師,到安排車輛、協(xié)調各方人員,事情雖小但要絲毫不出紕漏,覺得也真是不易;第一次登講臺時的青澀與慌張;第一次參加教學比賽時的興奮與感動;第一次參加師生座談會時的推心置腹……太多的第一次,銘記在心間,緣起于國家開放大學。

    匆匆那年,還偶然記得一些片斷,讓人有莫名的感動。

    馮利江一家人

    他第一次出現(xiàn)在我課堂上,我有些震撼,他自己行走不便,需要有人攙扶才能勉強蹣跚踱步,每次來上課,爸爸當司機,媽媽當陪讀,大姨做陪護。他就是馮利江,一個腦癱患者,也是一個國家開放大學學生。他的事跡曾被《中國教育報》連篇累牘報道,而我認識他是在我的課堂上。印象中,他從不缺課,每次上課聽得認真,記得仔細,偶然間還被發(fā)現(xiàn)有不錯的英文功底,再加上他在網上學習論壇積極發(fā)帖,無私與同學分享自己的“學習秘方”,熱心幫助社區(qū)老人,我確實從開始的佩服,變成了喜歡這個學生了。私下交談中得知他要每天做康復訓練,但他說“我特別喜歡這種忙碌的狀態(tài)”,我切實體會到了學習是一種高尚的行為,這種高尚讓人欽佩和感動。從他身上,我讀出了生命的倔強、意志的頑強和堅持的執(zhí)著,每次看到他都有一絲溫暖的感動和感情上的慰藉。

    我很慶幸自己在還比較短暫的教學生涯中認識了馮利江,我們之間的緣分不僅僅止于師生關系,這種經歷帶給我的不僅是在知識傳授上的教學相長,更多的是一種情懷和精神,一種勇氣和決心,一種態(tài)度和韌性。

    相信網絡的力量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在網上,你也在網上,而我發(fā)帖提問,你卻置之不理。”這是對開放教育學生學習孤獨感的生動寫照。網上教學和面授教學之于開放教育,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不可偏廢其一。為了使學員不再“獨學而無友”,很好應對時空分離的學習現(xiàn)狀,我在網絡教學中總能在第一時間對學生的問題做出回應,加之采取合適的網上教學策略和手段,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我依稀記得張梟恂和王青華兩位學員通過網上學習獲得榮譽,實現(xiàn)逆襲的故事。兩位學員都來自行政管理專業(yè),學習基礎不太好,而且工學矛盾突出。面對這樣的處境,我在網上教學過程中成立了學習小組,學員們在網上以小組為單位開展互動討論,他們的積極參與和全情投入讓我倍感欣慰,同時也使張梟恂、王青華等同學學習積極性大為提高,而且兩人雙雙榮獲我校“網上學習之星”一等獎,這對于其他學員也是一個很好的示范和鼓舞,此外我也多次榮獲“網上導學之星”稱號。在新媒體時代,微博、微信、學習空間等新的社交工具也成為我為學生推送學習內容和資源的重要途徑,比如開設微信定閱號,每天推送一條學習消息。

    相信網絡的力量,相信學生的潛力,相信開放教育的學習優(yōu)勢,相信線上的感情交流可以彌合時空的鴻溝。

    人是要有點精神的

    記得毛澤東同志說過,“人是要有點精神的”。其話言簡意賅,言約旨遠。此中“精神”是一種情懷,一種境界,一種超越,一種不甘平庸、不甘屈從、不甘得過且過的血性和品節(jié)。開放教育有自己的特色和文化,有自己的生態(tài)和土壤,有自己的學情和個性,作為開放教育的老師,我們不能妄自菲薄,不能自甘平庸,“不能沒有一點精神”。

    我曾經3次參加學校組織的五項技能競賽,如果說第一次是初學乍練、經驗不足的話,那么2015年那次比賽確實是需要深刻反思的。

    且不說比賽結果難盡人意,單是比賽態(tài)度的糾結與彷徨就是讓人無法容忍的。記得讀研時,導師常教導我們,態(tài)度就是一切,F(xiàn)在回想起來,很多事情之所以不如所愿,大概態(tài)度不夠積極是其中的關鍵因素。從以前兩次來看,教學經驗不足,教學技巧欠缺,駕馭課堂難以應付裕如,以及準備不足是造成成績不好的主要原因,但2015年那次,除身體狀態(tài)沒有調適到較好這個客觀原因外,主觀上的搖擺態(tài)度和饑餓感的缺失是最大推手。

    反觀梅梅、莉莉和小芳老師,那種全力以赴、舍我其誰,以及從內而外洋溢、升騰出來的氣場是勝利者所必需的,也是我要學習的。記得小芳老師為準備教學案例環(huán)節(jié),從圖書館專門借了幾本大部頭的專業(yè)書籍挑燈夜戰(zhàn)、精心準備;為了準備教學設計,加班申請機房不厭其煩地練習;為了才藝展示,又把自己荒廢幾年的瑜珈重新練習起來,一招一式,盡顯專業(yè)風采。“梅花香自苦寒來”,每一種付出都會有所收獲,而這種奮斗的精神是任何時候都不能或缺的。

    人生有涯而學無涯,教學相長,在學中教,在教中學,不管是馮利江堅強求學的故事,還是自己參加教學競賽的所得所思,于我而言,既是一個個平凡的教學故事,更是一筆富貴的精神財富。

武漢市成人大學 趙紹普

OR 點我咨詢
標簽:

上一篇:【電大學員故事】到電大逐夢的戲曲女孩朱夢婷
下一篇:【學習故事】忘不了的電大老師(國開"我的學習故事"征文活動三等獎)

    相關閱讀